师资队伍

教学团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教学团队 -> 正文

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针灸推拿专业

作者: 时间:2025-05-05 点击数:

为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教师综合素质、团队精神和教学水平,促进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山东省教育厅组织评定省级教学团队,我校针灸推拿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建立和创新团队合作机制,优化教师整体结构,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2011年12月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

一、守正铸魂,党建为基,创建特色化党建工作品牌

针灸推拿专业教学团队成员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建了“红色医心”“春雨行动”“党员联系班级”等党建工作品牌,激励学生以党员为榜样,传承中医文化、弘扬医德精神,在专业学习与实践中成长为德艺双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016年被授予“山东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18-2020年,连续三年被山东省卫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19年12月,针康系党支部成功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4年11月,针灸推拿与康复保健系教工党支部“育训同行”圈在山东省卫生健康系统第三届“党建品管圈”创新项目大赛中表现突出,荣获一等奖。

二、笃学创新,育人为本,打造多元化教学创新团队

针灸推拿专业通过优化师资结构、完善培养机制和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造就了一支“师德强、教学强、学术强”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本专业教师积极传承“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曲衍海先生的学术经验,弘扬名医名师精神,教学、临床两手抓,多维度提升教师能力。针灸推拿教学团队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专业现拥有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人,第六批、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各1人,全国技术技能大师1人等省级以上荣誉教师共20人。设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山东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2个,山东省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3个。

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4人,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奖2人,在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慧医谷杯”“天堰杯”“一带一路”等国家级技能大赛中,优秀指导教师13人次,省级优秀指导老师和优秀裁判6人。

三、精进求新,内涵赋能,搭建高水平专业群

(一)专业建设综合排名全国领先

针灸推拿专业开创了山东省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的先河,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团队、实践育人和招生就业等方面,在山东省乃至全国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11年,针灸推拿专业获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2019年,被评为国家骨干专业。2021年,被评定为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2020-2024连续四年在“金平果”高职(高专)专业排行榜上位列全国针灸推拿专业第一名。

(二)教科研并进成果较为突出

2020年牵头制定了山东省职业教育针灸推拿专业教学指导方案,2022年针灸学被评为山东省中医药重点学科,2023年参与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针灸推拿专业标准制定项目。专业建有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2门,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7项,省级精品课程1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社区教育优秀课程等资源27余项。近5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5项,其中省部级项目6项、市厅级项目39项;教科研成果获奖28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1项、市厅级成教科研果奖1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3篇;获得授权专利23项;主编教材38部,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出版学术著作4部。

(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成绩显著

针灸推拿专业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引,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学训交替、能力递进”与“校院联合”育人模式。分模块教学,紧密结合理论学习与临床见习,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与专业能力。开展特色疗法传承项目,建立非遗大师工作室,成立了三字经小儿推拿、路志正国医、六经学术体系、锤痧等传承班,传承特色疗法技术,弘扬国粹精华。

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积极参加各类省级以上技能大赛,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获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团体奖项3项,单体项目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2项;获得各类省级创新创业大赛奖项21项,山东省大学生医养健康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3项,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100名学生被山东省教育厅认定为“齐鲁工匠后备人才”。

经对本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专业对口率达9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均达到95%以上。大批学生深入基层一线,已经成为各用人单位及行业的中坚力量。大批学生深入基层一线,已经成为各用人单位及行业的中坚力量。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委员通道”中被点赞的2014届毕业生艾乐松,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沙海小郎中”,他用11年的坚守,让中医药技术在边疆团场落地生根;2021届毕业生王诗洁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中被评为全国优秀志愿者。

四、传技创新,担当为先,彰显多方位社会服务活力

针灸推拿专业发扬中医特色疗法技术、中医健康保健资源等特色技术优势,形成“红色医心”社会服务品牌,大力开展技艺技能传承和社会服务活动。

(一)首推中医适宜技术,广育基层中医人才

自2003年起,专业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开发并实施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50项,主持编写《山东省乡村医生中医药培训大纲》及配套教材,实现全省覆盖应用。2004年,学校编导完成全国首套《常见病中医适宜技术》视听教材,率先在山东省40个县(市)的乡村医疗机构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后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全国推广,成为中医药适宜技术规范化培训的行业标杆。近年来,先后承担全省基层“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万名乡医进课堂活动、全省中医药系统普法培训、全省中医药监督执法骨干人才培训等,开展国家级、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8项,累计培训基层中医药工作者5万余人次,团队荣获“山东省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先进集体”,学校先后入选全国首批中医药保健服务国家标准研发及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国家基层西学中能力建设工程带教基地、山东省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和山东省中医药特色疗法评价推广分中心。

(二)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并举,助推中医特色技能推广

充分挖掘曲衍海、张素芳等名医大师技术特长,在辨证动态取穴、小儿推拿等方面进行技术挖掘与创新。注重特色疗法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邀请山东省非遗项目传承人葛湄菲、李朝阳主任,山东省特色疗法项目主持人孙付军教授,北京路志正中医药研究院,来校建立三字经小儿推拿、锤痧、六经学术体系及路志正国医等特色疗法传承班;另一方面,专业教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形成温针灸、云长疗法、隔药灸脐疗法等临床疗效显著的特色疗法,开展临床技能培训和基层医疗机构帮扶。建成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3个、名师工作室2个、齐鲁医派建设项目2个,出版中医专著4部,传承特色疗法技术,弘扬国粹精华。

(二)开展社会服务工程,贡献专业力量

专业积极开展职业培训、继续教育、技术服务、科普教育和健康服务等5项社会服务工程。开展保健按摩师、家庭保健按摩、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温针灸特色疗法等培训项目,累计培训1万余人次;开展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参与实施省级“骨干村医进校园”“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等10余项活动,累计培训3000余人;帮助医养健康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展技术咨询、岗前培训等服务20余项,培训6000余人次,服务企业8家,立项横向课题15个;面向大众进行养生保健知识推广,举行养生保健和小儿推拿知识讲座,开展中医药保健知识进社区活动,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组织开展“四送四进四提升”“杏林少年班”“中医药文化行”等30余项活动,受益群众1万余人次,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